▲荷塘區天鵝湖學校正在上勞動教育課。 記者/譚筱 攝
近日,教育部正式印發《義務教育課程方案》,今秋開學起,勞動課將正式成為中小學的一門獨立課程,并發布《義務教育勞動課程標準(2022年版)》(下稱《標準》)。將煮飯、種菜、做手工、志愿服務等內容納入其中。對新方案的這一變化,不少“70后”“80后”網友直呼:多年前的勞動課,如今又回來啦!
“雙減”后,勞動教育課越來越受到關注。如今,我市各中小學生的勞動內容有了很大的變化,從以往常規的洗衣、做飯、打掃衛生等,拓展到農田種植、飼養小動物、結合種植養殖的科學探索等沉浸式勞動體驗,讓孩子們在親歷中體會勞動的美好,實打實增長勞動技能。
給勞動教育做“加法”
“累并快樂著,在種植園學到了新技能。”五一勞動節前,株洲六〇一中英文小學的孩子們各顯身手,揮舞著鐵鍬、鋤頭、鏟子,用水澆灌每一份播種的希望。孩子們開心不已,也感受到了勞動的樂趣。
該校充分利用“農校對接”的政策,設置了豐富多彩的勞動課程。在學校開辟“耕讀四季種植園”,為學生提供了校內勞動實踐基地。把農技師請進校園,和勞動課教師共同上好勞動課,讓學生們在親身體驗和互動交流中了解植物的生長知識。
前不久,在荷塘區天鵝湖學校,一大批種植社團的小學生,化身為小農夫投入到校園種植活動中來。該課程是學校“自主勞動系列”之一。從播種到收獲,孩子們都親身參與,呈現出一幅熱火朝天的熱鬧景象,喜悅之情溢于言表。
同樣,教育勞動課程新標準一出,八達小學的師生們就在為全校首屆廚藝大賽做準備。美味涼菜、西紅柿炒雞蛋、炒土豆絲……該校由各年級定制一道菜品,通過勞動課程學習菜品的制作過程,再進行全校廚藝大比拼。
家長支持,但仍有擔憂
記者從《標準》中看到,勞動課程內容共設置十個任務群,日常生活勞動包括清潔與衛生、整理與收納、烹飪與營養、家用器具使用與維護四個任務群。
此標準一出,一度成為家長關注的熱點。家長認為,技能受益終身很有意義,但也有家長擔憂,“自己都不會做飯,誰來教。”
“像烹飪、收納這些都是很好的生活技能,我覺得要大力推崇。”家住天元區的鄧巧告訴記者,她的兩個孩子在市二中附小讀書,平時回到家基本不讓他們做家務。在鄧巧看來,這也是一種“回歸”。“我們讀小學時的勞動課,就學習了腌咸鴨蛋,這也成了我從小到大掌握的必備技能。”
家長王奕則認為,讓孩子了解耕種、飼養家禽,不僅僅是學技能,同時是在培養孩子們持之以恒的耐心。
是否又是一項“打卡作業”?與此同時,也有家長表示擔憂。
“浮于表面的勞動教育反而會給孩子帶來不好的影響,學校還需進一步細化教學方案。”少部分家長認為,雖然勞動教育的本質是好的,但誰來教,怎么教?
勞動教育更需要家校社共同參與
“發揮勞動育人功能,才能獲得真正的勞動技能,讓勞動光榮觀念內化于心、外化于行,讓廣大學生爭做崇尚勤勞、全面發展的快樂勞動者。”不少中小學校負責人表示,勞動教育是一個長期的綜合必修課程,需要學校、家庭及社會多方配合。
長郡云龍實驗學校(云田校區)校長鄭琳深有體會,該校早已建立科學完善的勞動教育體系。一方面加強校內勞動實踐與管理,讓學生們在分工合作中體會勞動的意義。另一方面,探索各年齡段的勞動實踐作業的設計,納入到學生發展評價中。
“讓孩子們在勞動實踐中感知生活,感知世界。”六〇一中英文小學校長易文勝表示,勞動教育新標準一出,學校將不斷深化勞動教育理念,完善勞動教育課程體系,打造具有本校特色勞動課堂和課程。
“要防止勞動課被‘架空’,需要教育部門有完整的‘監督’機制,同時,也要改變家長和學校的教育理念,讓學生能夠真正掌握勞動技能。”湖南工大教育心理學副教授陳鵬認為,家庭勞動教育也十分重要,家長要從小培養孩子的勞動意識。學校的勞動課上得扎實,不虛浮,家長積極配合,積極提供孩子實踐的機會,從而讓勞動教育在成長的“土壤”里扎根萌芽、開花結果。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