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放是鄉村振興的必由之路,人才是鄉村振興的成功關鍵。在新發展格局中,淥口區突出需求導向,精準引才引智引技,做深做實專家服務基層工作,借“外腦”聚“內力”,以人才“引擎”賦能鄉村振興。
●搭建平臺“引才”,“院士工作室”落戶小山村
5月7日,龍門鎮果田村,一塊特別圈出的約100畝農田里,早稻秧苗已有10多厘米高,“這是柏連陽院士工作室團隊指導我們設置的水稻低鎘試驗區,今年選了3個優質水稻品種種下去。”果田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趙正權充滿期待地說。
4月15日,柏連陽院士創新團隊淥口區工作室在果田村揭牌,淥口區還向柏連陽頒發聘書,聘其為區鄉村振興工作顧問。柏連陽是中國工程院院士、雜草防控專家,他和團隊研發了系列多靶標除草劑和植物源安全劑,構建了農田雜草可持續治理技術體系,為促進湖南乃至全國農業發展和糧食豐產增收作出了突出貢獻。像這樣的院士工作室是立足地方實際的高端科研平臺,與地方發展需求緊密相連,是各地爭搶的“香餑餑”,淥口區憑什么獲得青睞?
三大優勢是吸引頂尖專家開展合作“水到渠成”的基礎保障。區位優勢:淥口區地處長株潭都市圈南緣,具備發展都市農業的潛力,能夠通過水稻種植與休閑農業相結合,把水稻種植打造成有奔頭、有效益的產業;產業優勢:多年來糧食面積和產量穩定在40萬畝和20萬噸以上,連續多年保持產糧大縣稱號,糧食種植基礎好,農耕文化底蘊深。“最重要的是,淥口區對人才培育和科技創新的重視程度高,這里有良好的發展環境和優質服務,農科院在與淥口區的對接過程中,充分感受到了淥口區創新創業的強烈愿望和濃厚氛圍。”柏連陽表示。
功夫從來在臺下。淥口區委書記李曉彤,區委副書記、區長賴曉智多次到長沙等地,對接在外發展的“老鄉”,向淥口籍企業家和人才伸出橄欖枝,湖南省農業科學院水稻研究所所長趙正洪是淥口區科技專家服務團的副團長,在龍潭鎮指導建設水稻降鎘示范基地。他也是龍門鎮人,在他的牽線搭橋下,淥口區與省農科院、柏連陽院士創新團隊建立深度連接。
工作室成立后,該區及時解決工作中存在的問題,提供院士團隊工作室及其人員的辦公場所和生活條件,配置可以滿足相應科研項目所需的儀器設備和輔助人員,全力搭建良好平臺。根據協議,工作室將重點圍繞鎘低積累水稻示范推廣、稻田土壤環境提質、水稻綠色高效豐產栽培技術體系等關鍵環節,與淥口區開展為期3年的合作,這意味著,更多專家資源將通過這一渠道來到淥口,為破解農業產業提質增效中的瓶頸帶來更多可能,也為培養、聚集本土高素質技術人才和管理人才提供支持。
●挖掘潛能“引智”,“產學研基地”共享優質資源
5月7日,古岳峰鎮三旺村,150畝“龍牙紅”百合進入盛開期,花兒們競相吐蕊、花香四溢,幾位村民正忙著采摘,用于制作涼拌百合、百合沖泡飲品等。
“龍牙紅”百合由株洲市農業科學研究所、湖南工業大學化學與生物技術學院一起,采用芽變育種方法培育而來,獲得了國際百合新品種登記證書。“花”落三旺,源于一次意外的驚喜。“2018年左右,三旺現代農業在養殖巴馬香豬時遇到技術難題,村里輾轉找到湖南工業大學化學與生物技術學院尋求幫助。”三旺村黨總支書記曹志軍介紹,在接觸過程中,了解到對方在張家界等地種植百合新品種,市場前景不錯,于是有了進一步合作的想法。
為把百合產業項目引進來,區鎮村三級不遺余力,邀請湖南工業大學相關負責人,召集區農業農村等相關部門一起開座談會。“那段時間,我和鎮村干部平均每個月會拜訪兩三趟,邀請對方到村里來考察調研。”三旺現代農業負責人文新和說。
2019年5月,湖南工業大學產學研合作基地在三旺村掛牌,雙方合作不僅有巴馬香豬生態養殖與產業化體系建設、農業病蟲害生物防治基地建設、大學生創新創業基地建設等,還有種植“龍牙紅”百合。2020年3月,“龍牙紅”百合在三旺村試種成功。當年,百合種植基地收獲“龍牙紅”百合10萬多公斤,鱗莖作為原種賣到了衡陽、江西等地。更重要的是,在省市科技專家的指導下,當地村民學會了規范化施肥、病蟲害防治等方法,掌握了有效技能,“龍牙紅”百合成了當地村民的脫貧花、致富花。
“再過幾天,區里將在三旺村舉辦百合旅游文化節。”文新和介紹,當天,省農科院、湖南工大、市農科所的專家將在這里舉辦百合新品種選育與產業開發論壇,將享受到藥用植物研究、農業環境生態研究等重要資源,促進百合產業發展,湖南工大還將特別開展一次包裝設計大賽,為三旺村的百合產品進行包裝改造升級。
●聚焦短板“引技”,“結對傳幫帶”打造本土生力軍
這幾年,一到播種季節,龍船鎮石鑫家庭農場的王水良就格外忙碌。春耕時節,要為自己流轉的上千畝農田翻耕、施肥、插秧;到了夏天,又要作為農技員,指導其他鎮村村民播種高粱。
在2016年前,王水良是不懂高粱的,直到湖南省農科院高粱產業專家曾賢杰到來。2016年,曾賢杰作為淥口區科技專家服務團的一員,來到龍船鎮指導,“曾教授將自己所掌握的高粱種植技術、加工技術、釀酒技術傾囊相授,對我有問必答,就連農產品展銷會,他都會幫著站臺銷售。”王水良介紹,在曾賢杰的悉心指導下,他的家庭農場可年產高粱酒30噸,獲評“全省100佳家庭農場”。
這些年,淥口區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調整農業種植結構、發展特色產業,種植模式變了,作物種類多了,農民對新技術的需求量更大了。2019年1月,該區啟動農技推廣服務特聘計劃,以政府購買服務的形式,公開選聘鄉土專家作為特聘農技員,為再生水稻、蔬菜、湘蓮、高粱和果樹等5個特色主導產業提供技術指導、咨詢服務和政策宣傳。由“徒弟”變“師傅”的王水良成為特聘農技員之一,他建起高粱種植微信群,時常在群里發布課程,解答疑難問題,還免費上門進行技術指導。
聚焦農業發展短板,淥口區依靠科技專家服務團,打造團隊式、成建式科技人才對口模式,進一步提升區域科技創新能力和自我發展能力,通過科技專家“一對一”“多對一”“傳幫帶”等方式,讓本土農民掌握實用技能,一大批“田秀才”“土專家”涌現,成為鄉村振興的重要內生動力。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